「呼麥」是圖瓦文Xoomei﹝蒙古文為Choomei,西方拼法為Khoome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引申義為「喉音(Throat singing)」,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歌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而這項源自圖瓦人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在歐洲蔚為一股風潮,許多歌手紛紛至圖瓦及外蒙「取經」,並轉化出更多不同的雙聲唱法,統稱為「泛音」技巧,而這許多的名詞在九零年代之後,英美逐漸統一用法為:
(1)直接以Khoomei指稱圖瓦、蒙古的呼呼麥,同時,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消費者,也以Throat singing 予以意譯。
(2)將西方歌手、樂團所模仿、研發的喉音、泛音統稱為Overtone singing或Overtone chanting。
以上文字引用/改寫自美育雙月刊NO.140,鍾明德 2003「呼麥:泛音詠唱乃入神的上道。
目前最常見的喉音有三種:
呼麥(Khoomei)為蒙文裏頭「喉嚨」的意思。是所有的喉音唱法裏頭最為古老的一種,其餘的唱法皆是源自呼麥的技巧。呼麥來自模仿羊的叫聲,本身的音質類似風颳過岩壁的聲音,有種獨特的神祕感。
西奇(Sygyt)的原義是「擠出來的聲音」。拔尖的高音是其最大的特色,是人聲的極限可能。而此種盪漾著西伯利亞薩滿魔力的特殊聲音,常使許多人在首次聽到的當下,就深深的陷入喉音的世界裏,不可自拔。
卡基拉(Karagyraa)有「咆哮」、「哮喘」的意思,圖瓦人以其為模仿北風的咆哮或駱駝失子的哭泣。有著不可思議的低頻震動,此種唱法流傳至西藏,就成了我們現在最熟識的梵音唸誦。
而西方的泛音詠唱可見於各種不同型式的音樂會裏、從古典、傳統、流行甚至到現在最火紅的電音裏,仔細聆聽,都可發現泛音的踪跡。而這些泛音可以大略分成二類:
單口腔泛音(One cavity technique):單靠口腔大小變化來選取不同的泛音,音質類似教堂裏的鐘聲「嗡」。
雙口腔泛音(Two cavity technique):利用舌頭卷屈將口腔分為前後兩個區域,改變兩區域的大會來改變泛音的高低,是最常見的泛音技巧。音質有如响亮的笛聲,尖銳寬廣。
網路閱讀
夢見「獅子吼」 鍾明德
http://www.chinatimes.org.tw/2004-01-08/index-07.htm
人可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嗎?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礎 蔡振家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overtone/
尋找藏密喉音
http://www.rockstyle.com.cn/subjam/2005/07/post_208.html
泛音詠唱大師班 北藝大
http://performance.arts.tnua.edu.tw/theatre/index/Michael%20Vetter.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