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科布多歌劇院簡介

科布多歌劇院成立於1936115,剛開始是以戲劇俱樂部的形式出現。19501125在西部區域建立了現今的歌劇院。1960年至1990年間是科布多歌劇院發展的黃金時期。該時期藝術家人數達118人。1970年正值歌劇院20週年紀念期間,該歌劇院被授與「北極星獎章」。1973年科布多歌劇院受邀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表演由拉多吉編曲之「歡樂之歌,荒野早晨」。1999年科布多歌劇院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演出跨國「特別曲調」音樂會。曾在捷克、中國、俄羅斯、塔吉克斯坦、韓國、日本等國巡迴表演。創團50年以來孕育出13位國家著名的藝術家。現今有60位工作者、五種等級和45位藝術家。該歌劇院以喉音演唱與傳統藝術最為著名。

呼麥小常識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蒙古文為Choomei,西方拼法為Khoome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引申義為「喉音(Throat singing)」,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歌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而這項源自圖瓦人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在歐洲蔚為一股風潮,許多歌手紛紛至圖瓦及外蒙「取經」,並轉化出更多不同的雙聲唱法,統稱為「泛音」技巧,而這許多的名詞在九零年代之後,英美逐漸統一用法為:

1)直接以Khoomei指稱圖瓦、蒙古的呼呼麥,同時,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消費者,也以Throat singing 予以意譯。

2)將西方歌手、樂團所模仿、研發的喉音、泛音統稱為Overtone singingOvertone chanting

以上文字引用/改寫自美育雙月刊NO.140,鍾明德 2003「呼麥:泛音詠唱乃入神的上道。

目前最常見的喉音有三種:

呼麥(Khoomei)為蒙文裏頭「喉嚨」的意思。是所有的喉音唱法裏頭最為古老的一種,其餘的唱法皆是源自呼麥的技巧。呼麥來自模仿羊的叫聲,本身的音質類似風颳過岩壁的聲音,有種獨特的神祕感。

西奇(Sygyt)的原義是「擠出來的聲音」。拔尖的高音是其最大的特色,是人聲的極限可能。而此種盪漾著西伯利亞薩滿魔力的特殊聲音,常使許多人在首次聽到的當下,就深深的陷入喉音的世界裏,不可自拔。

卡基拉(Karagyraa)有「咆哮」、「哮喘」的意思,圖瓦人以其為模仿北風的咆哮或駱駝失子的哭泣。有著不可思議的低頻震動,此種唱法流傳至西藏,就成了我們現在最熟識的梵音唸誦。

而西方的泛音詠唱可見於各種不同型式的音樂會裏、從古典、傳統、流行甚至到現在最火紅的電音裏,仔細聆聽,都可發現泛音的踪跡。而這些泛音可以大略分成二類:

單口腔泛音(One cavity technique):單靠口腔大小變化來選取不同的泛音,音質類似教堂裏的鐘聲「嗡」。

雙口腔泛音(Two cavity technique):利用舌頭卷屈將口腔分為前後兩個區域,改變兩區域的大會來改變泛音的高低,是最常見的泛音技巧。音質有如响亮的笛聲,尖銳寬廣。

網路閱讀

夢見「獅子吼」 鍾明德

http://www.chinatimes.org.tw/2004-01-08/index-07.htm

人可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嗎?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礎 蔡振家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overtone/

尋找藏密喉音

http://www.rockstyle.com.cn/subjam/2005/07/post_208.html

泛音詠唱大師班 北藝大

http://performance.arts.tnua.edu.tw/theatre/index/Michael%20Vetter.htm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科布多省簡介

位置

科布多省蒙古語Ховд аймаг始建於1931年,位於蒙古西南邊疆。東面與紮布汗省和戈壁阿勒泰省、北面與烏布蘇省、西面與巴彥烏列蓋省為鄰,南面和西南面同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全省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共分為16個行政縣,省會為科布多市。

民族

除哈拉哈蒙古族外,這裏還散居著紮哈沁蒙古族、土爾把艾扈特蒙古族、巴雅特蒙古族、明阿特蒙古族、額魯特蒙古族和其他一些部族。

地理環境

戈壁和平原占科布多省面積的20%,按地形特徵,可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個部分。北部為淺棕色土壤地帶,地勢平坦,氣候乾燥。該區除有眾多湖泊外,還有科布多河、布音特河等較大河流。中部為蒙古阿爾泰山脈和其他山脈所佔據,約占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一。最高的是海拔4204米的盂赫海爾汗山脈。南部戈壁區為淺褐色土壤,是一個地勢平坦的半荒漠和荒漠地區。

氣候

該省為大陸性氣候,1月的平均氣溫為-2O7月的平均氣溫達 +16,年平均降雨量為200~300毫米,阿爾泰山區為400~500毫米。

經濟

科布多省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其中畜牧業居首,綿羊占該省牲畜總數的53%以上。羊以肉毛型、牛以肉和奶為主。耕地面積有7700公頃,主要種植穀物、土豆、蔬菜和水果。其中水果以科布多市郊區布彥特河河谷的瓜園和菜園所種的西瓜久負盛名。工業有食品工業、動力工業、木材加工業和汽車修配業等,此外還有煤礦、鹽場等。

科布多市

省會科布多市﹝蒙古語Ховд又名「吉爾格朗圖」,蒙語為「幸福」之意﹞建於1761年,是一座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城。科布多市位於寶音特河畔谷地,面積20平方公里,在烏蘭巴托市西1468公里處,是蒙古西部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蒙古民族藝術/ Treasure of Mongolia

喉音(Khoomei) 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時以蒙古民族樂器等伴奏。可分為哈日嘎(xargia)、卡基拉(kargyraa)、蒙古阿爾泰(Mongolia Altai)等三種。與宗教息息相關,也常廣泛運用到宗教祭典中。喉音是源出於山水自然間的聲音,完全靠喉嚨來發出各種音律。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之一。

長調(Urtyn duu) 古代匈奴時期就已出現的一種蒙古歌謠。演唱者歌聲極遼闊洪亮,音域寬廣能從最低音到最高音,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之一。

馬頭琴(Morin khuur) 蒙古特有的民族樂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5 列爲「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之一。古時候,西蒙有個名叫納木吉樂的獵人,歌聲如像天神般優美,鄉親稱他為「布穀鳥-納木吉樂」。納木吉樂日日騎著如飛鳥般 奔馳的快馬去到遠方探望他的戀人,但是心懷妒忌的惡人諾彥卻殺害了納木吉樂的馬並強娶了他的姑娘。傷心之餘的納木吉樂思念著他的戀人及愛馬,以駿馬的尾 巴、馬鬃作弦,取樹木雕刻了馬頭的形狀作琴身,就這樣傳下了馬頭琴。

西蒙傳統舞「畢也爾戈」Bielgee 蒙古西部的傳統舞蹈。流傳於阿爾泰地區,特色是以雙肩、手腕、手指、胸膛和腳步動作舞出西蒙人民傳統的生活風貌。快速多變的舞蹈動作,外在可表現賽馬、摔角、射箭等活動情形、内在則可演繹心理情感。

2008年蒙古科布多歌劇院台灣巡演場次



活動名稱:蒙古科布多歌劇院台灣巡演

活動日期:2008-04-2805-06

演出者:蒙古科布多歌劇院

主辦單位:蒙藏委員會

票價:免費

進場時間:19:00

演出時間:19:30

活動簡介:

蒙藏委員會為促進我國與蒙古之交流,豐富台灣多元文化內涵,增進民眾對蒙古傳統文化的認識,特地邀請遠從蒙古西部科布多省著名之藝術表演團體來台演出,並於今年45月間辦理「蒙古科布多歌劇院台灣巡演」活動,於台灣北、中、南部6縣市專業演藝場所演出。科布多歌劇院院長Choijinjav Vasha先生首度親自率領該省知名藝術表演者來台,結合喉音、長調及馬頭琴等各式傳統樂器並搭配舞蹈,讓台灣民眾得以全方位感受西蒙古阿爾泰山下游牧民族音樂之魅力,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化饗宴。

巡迴表演場次:

第一場 04 / 28 () 台北新舞臺

第二場 04 / 30 ()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第三場 05 / 01 ()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第四場 05 / 02 ()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岡山演藝廳

第五場 05 / 04 ()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中正堂

第六場 05 / 05 () 彰化縣文化局彰化演藝廳

第七場 05 / 06() 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演藝廳